【媒體採訪】商業周刊 - 茶園第三代 讓客家茶藝碰撞年輕火花

【媒體採訪】商業周刊 - 茶園第三代 讓客家茶藝碰撞年輕火花

因為父親打算賣掉茶園,擔心祖父傳下來的製茶技術失傳,陳有寬放棄台北穩定收入,和妻子一同返鄉,並創立品牌,透過研發年輕人的口味和創業的故事與年輕人溝通,讓茶葉以及茶油不再是老一輩的代表。

下午一點多,苗栗縣三灣鄉茶園裡的採茶阿姨們不畏豔陽,熟稔地採摘著茶樹,茶園中一位三十出頭的年輕人,站在她們身邊學採茶,手腳顯得有點笨拙,他就是茶園第三代主人陳有寬,看著茶葉快速又乖巧地滑入阿姨手心,陳有寬忍不住說:「我覺得自己好像有肢體障礙!」阿姨們聽了都笑出來。

陳有寬的家族全都以經營茶園為業,從小他就跟著祖父種茶,父親接手後,他和姊姊弟弟一樣要幫忙,從打雜到採收茶菁、茶花籽到製作苦茶油、酸柑茶、烘焙茶葉,因此完全明白這一行的辛苦,也不想承接家業。退伍後,他在父母還沒有心理準備時,離家到台北闖天下,氣得父親三年不跟他說話。

在台北的六年裡,陳有寬從事房仲業,事業穩定,然而隨著祖父過世、父母年邁,茶園漸處於休耕狀態,此時父親一通電話打來:「有人想買我的地,你們如果都不打算回來,我就把茶園賣了。」陳有寬腦中頓時浮現祖父製茶時一絲不苟、不畏辛勤的模樣,他擔心製茶技術失傳,尤其近幾年又有假茶等食安問題,讓他更覺得責無旁貸,於是就在妻子林怡岑支持下,兩人一同返鄉,傳承並創立品牌「有好食茶」。

負責行銷的林怡岑說,「有好食茶」包含家譜「有」字輩的世代傳承之意,也有「友善好客」的意思。客諺有:「逢山必有客,逢客必有茶」,分享對於客家茶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精神,只要茶好,簡單的泡茶方式也能泡出好味道。他們希望延續客家血脈的樸實精神,傳遞好茶好食的客家文化,帶著友好的心意回饋社會。


將客家傳統智慧與文化融入製茶

「客家人有很多智慧與文化,這是我們很想分享出去的。」陳有寬說,勤儉的客家人看到年節擺設用的『虎頭柑』,雖然長得又大又喜氣,但果肉卻酸澀難入口,每每過年之後就被丟棄,他們覺得很可惜,因此研發與茶葉結合而成的酸柑茶,從小媽媽就要他多喝酸柑茶增強抵抗力。而對於胃不好的人,客家人也以茶油來舒緩不適感,所以他們便以「客家人對家人的守護」做為產品的標語。

然而,回歸茶園並沒有想像中容易,陳有寬採友善耕作的方式,不灑農藥和除草劑,因此野草是春風吹又生,光是除草就得忙半天。此外,為了讓茶油的產量更多,陳有寬的父親還到處物色苦茶樹,父子倆一起移植搬運,十分辛苦。

「茶油在榨取時也不簡單,還得先爬高取得茶籽;酸柑茶需挖空虎頭柑後回填,經九蒸九曬才能製成,各種程序繁瑣且費時費力。」陳有寬說,製茶更是一門藝術,從採收到烘製都要顧及氣溫、濕度等變數,以前做的種種程序,看似簡單,但每一項都要經驗累積,今天吹什麼風、茶葉要曝曬到什麼程度、每次的茶葉活性有什麼不同,都必須從頭學起,用眼睛看、用鼻子聞。陳有寬還曾因為烘焙過度,差點燒掉一座磚窯,挨了父親一頓罵。


創新包裝與口味使產品年輕化

為了求新求變,陳有寬利用古法技術研發出新產品,使產品更年輕化,最新研發出來的「紅運檸檬」就是其中之一。他利用製作酸柑茶的原理,把檸檬挖空,將挖出來的果肉搭配蜜香紅茶以及金桔混合後,再塞回挖空的檸檬中,經過反覆的蒸烤,就是酸甜回甘、風味獨特的檸檬茶飲,比起酸柑茶,年輕人更容易接受這樣的酸甜滋味。

不僅如此,為了讓自家的好產品讓更多人知道,讓苗栗特色文化走出家鄉,夫妻倆也打破舊有的包裝方式,透過清新的顏色和創業的故事與年輕人溝通,也讓茶葉以及茶油不再是老一輩的代表。在二○一五年獲選為水保局農村再生「農村好物」,並特別到台北參加台灣農業精品展,讓都市人體驗來自客家農村的堅持與用心。

有好食茶,牢記初衷,陳有寬秉持著客家人刻苦耐勞、堅韌剛強的精神,種茶、養茶、製茶、本著友好分享的心意,就像祖父說過的,「要分享,好茶才有意義」。 未來,陳有寬計劃把茶廠規劃為體驗中心,讓更多人可以感受一盅茶背後的用心。

 

出處 :http://www.businessweekly.com.tw/article.aspx?id=16551&type=Blog